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设置 / 新闻宣传 / 新闻宣传

先进典型 | 玛依努尔·尼牙孜:月华长照满天山

2025年03月13日 13时00分

【字体:

打印本文

浏览量:

近日,全国妇联在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隆重表彰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其中,诸多来自卫生健康领域的女性及团队入选,显示了救死扶伤、护佑健康战线上的“她力量”。从今日起,本报通过“建功在一线”专栏讲述她们的故事,展示她们的风采。

本报记者 崔芳 特约记者 张楠 夏莉涓

  对本届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唯一的医卫工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玛依努尔·尼牙孜主任医师、教授的采访,被安排在她繁忙工作日的午饭间隙。上午,她有门诊;下午,她有手术;此前一晚,她在手术室工作至深夜11时。

  “现在比以前更能专注于临床工作了。”玛依努尔·尼牙孜表示,告别副院长岗位后,她把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周一到周五都是上午出门诊、下午做手术,周六、周日则安排其他学术活动。没有午休习惯,也几乎没有休过完整双休日的她,打趣说自己是不爱唱歌跳舞的新疆姑娘,“唯一的爱好就是当医生”。

  “玛依努尔”在维语里意为“明亮的月光”。从医48年来,“玛依努尔”这片月光照亮着天山南北,为新疆妇女宫颈癌防治释放着源源不断的光芒。

从小立下从医志

  玛依努尔从医的志愿是从小就立下的。“我妈妈就是医生,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看我也穿上白大褂。”玛依努尔说,她初中一毕业就进了护训班,虽然在班里年纪最小,却最用功。后来,她如愿进入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

  大学毕业后,玛依努尔被分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当时,科里有2间病房,16个床位总是满的,床上躺的都是放疗后面色蜡黄、被病痛折磨得瘦骨嶙峋的宫颈癌晚期患者。

  “我们的病房,用鼻子都能闻出来。”玛依努尔说,那是因为病房里有一种阴道病变组织化脓而散发出的刺鼻异味。作为医生,她每每闻到这种气味,涌上心头的不是厌烦,而是心疼。“咋就这么可怜!她们还那么年轻,就这么等死吗?”玛依努尔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那时候年轻,能力不足,怎么办?拼命学呗!”于是,她一边在临床上不断精进业务,一边加强理论学习,争取继续深造,最终凭借过硬的成绩两次获得赴外国学习的机会。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除了在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持续提升,她还特别留意国外宫颈癌防治工作。

  “我跟导师商量,能不能在做宫颈癌手术的时候多带带我。但导师说不好办,因为这种患者比较少见。我这才知道,广泛的科普宣传、良好的宫颈癌防治意识、完善的早期筛查,能显著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玛依努尔说。

  学成回国后,玛依努尔不但摆脱了本领恐慌,还带回了先进妇产科技术,坚定了防治宫颈癌的信念。

  结合临床观察,玛依努尔发现,当时南疆妇女健康意识较为薄弱,宫颈癌患者比例较高,且被发现时多为晚期。宫颈癌防治,关键就是一个“早”字,就从这里做起!

顶着沙尘拓展早筛

  于是,在风沙肆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新疆和田地区,出现了一支宫颈癌筛查队伍。

  要避开农忙、赶在农牧民在家的时候筛查,就得选在冬天。新疆的冬季冰冷彻骨,白天她和同事、学生们,穿着厚厚的御寒衣物、罩上白大褂,“把自己裹得像个大白土豆”,笨重而忙碌地筛查;有些农户住得远,还要坐着毛驴车上门服务。

  边远地区农村妇女不了解宫颈癌,看着大大小小的仪器,既恐惧又害羞,不愿参与。她就带着团队,到田间地头、到村民家、到巴扎上挨个动员,不厌其烦地宣讲防治知识。

  于田县、和田县、洛浦县位于沙漠边缘,外面一起沙尘暴,室内就尘土飞扬。晚上停电了,就得点着蜡烛,或打着手电筒工作。晚上,住在没有暖气的农牧区,只能临时找个小铁炉子凑合取暖,咬牙坚持。最高强度的一次筛查,她带领团队在5天内为5000名妇女做了妇科检查。

  终于,玛依努尔带着团队摸清了新疆宫颈癌发病率等基本情况,建起了新疆宫颈癌数据库。这些数据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国家制定农村地区妇女“两癌”筛查政策提供了基础支撑。这些数据也为玛依努尔在宫颈癌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夯实了基础。

  她首次发现新疆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具有的高频突变及特有突变,首次证实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的下降密切相关……这些研究为宫颈癌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009年,国家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正式启动,新疆14个县跻身该项目国家首批试点县。多年来,玛依努尔团队累计完成宫颈癌筛查36万余人次。近年来,团队在南疆筛查出的确诊患者较2006年减少了60%。玛依努尔说,见证新疆宫颈癌发病率大幅降低,是最幸福的事。

把自己活成“永动机”

  除了在早期筛查、防治方面发力,玛依努尔还把针对妇科恶性肿瘤等危重症的外科技术打磨得日益精湛。从医40多年,她累计完成恶性肿瘤手术和疑难手术2万余台,抢救危重症患者9000余名。走在街上,甚至到外地时,会有患者忽然迎上去,激动地说:“玛依努尔医生,感谢您曾经救过我的命!”

  “玛依努尔老师可以‘封神’!”同事、学生们感叹。“她是‘定海神针’,即使站在那什么也不做,我们也有底气。”有学生开玩笑,要把“女神”的照片打印出来,挂在手术室墙上。对此,玛依努尔笑着勉励后辈:“无他,唯手熟尔。”

  患者的认可,更令玛依努尔哭笑不得。有些患者上了手术台,硬生生躺着,必须亲眼看到她来才肯打麻药。有的患者因为抢不上号,情急之下打了市长热线“告状”——“非玛依努尔不可!”这句话常令医院为难,也让玛依努尔把自己活成了“永动机”,至今仍马力开足。

  “有时候,手术最晚做到了后半夜,年轻医生都吃不消,我怎么可能不累。”古稀之年的玛依努尔也不是真的“铁人”,但她说自己复原能力强,睡一觉就好了。

  “我脑子简单,想的事不多。要说优点的话,就是开朗、乐观、能替别人考虑、喜欢换位思考。”玛依努尔这样评价自己。

  护士长克热曼·牙库甫一直记得,玛依努尔在一次查房时留意到患者托依汗阿姨脚有点冷,就自掏腰包买来厚鞋子,让她脚底热乎乎地出院回家。自治区医保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记得,玛依努尔会专门为素不相识、经济困难的老年患者亲自上门,奔走报销事宜。看到患者吃清茶泡馕,她默默把牛奶、鸡蛋摆到床头;发现出院患者手头窘迫,她硬是把买好的车票塞进行囊……“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在一次中国医师节活动中,玛依努尔这样告诉后辈。

  采访的最后,谈及未来的生活安排,玛依努尔说:“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想着平平淡淡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年轻人扶上马、再送一程。”这轮天山明月,散发出更悠远的清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