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9日 17时12分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浏览量:次
2024年以来,博州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让基层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博州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要求,制定工作措施,抓好贯彻落实。坚持“一盘棋”统筹谋划,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巩固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县域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为县域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目前,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分别组建以县市人民医院为龙头,覆盖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二)博乐市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聚焦突破创新。博乐市重点打造乡镇卫生院口腔科、中医科等特色科室,做到“一院一特色”,有效降低群众看病就医成本。依托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项目,下派业务骨干担任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院长,成立县域远程心电、远程影像和远程会诊“三大中心”。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积极推进五大中心建设工作,发展中医门诊特色治疗及病房业务,申报院内制剂协定方。全面推行以科包院改革,牵头医院选派科室主任、护士长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采取百名医生下基层、临床医技人员轮转、驻点坐诊等方式开展帮教带培,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三)精河县加强业务培训指导,提升县域医共体整体服务能力。精河县总医院下派19名医务人员到各乡镇卫生院指导帮扶,17名分院医务人员到总院进修培训。定期组织乡、村医务人员到总院集中培训、跟班学习,开展急诊急救、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的规范治疗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大力培养医共体学科带头人,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开展门诊预约、智能叫号、护理单元、查阅报告单等智慧服务,充分发挥总院优势资源,持续完善县、乡医疗机构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共享,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检查结果互认的服务机制。
(四)温泉县拓宽基层服务能力,发挥远程医疗作用。温泉县哈日布呼卫生院规范建设中医住院病区、口腔、五官门诊,建立援疆专家定期下沉帮扶机制,选派高级职称骨干专家点对点下基层,充分发挥7个乡镇卫生院名医工作室作用,推动县域内诊疗技术共同提升。县人民医院“以科包院”打造各乡镇卫生院120急救网点,扎勒木特卫生院2024年通过国家级胸痛救治单元验收,推动“乡申县诊”,确保首诊在基层。长期派驻内科、中医、检验、影像专业骨干在哈镇分院开展技术帮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统一用药目录,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24小时内对基层上传的心电、影像资料、疑难病例及时作出诊断,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县级医院和专家的优质服务。
二、下一步工作
(一)重点完善医共体各项制度及章程。调整县级党委、政府牵头的医共体领导小组,明确牵头医院和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结构与布局,有序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政府办医责任,保障财政投入,维护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明确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决策流程和机制,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制定医共体党委议事规则,明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具体管理权限。
(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县域医共体牵头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根据考核结果,由医共体理事会商议项目经费拨付和绩效分配。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由医共体制定绩效考核方案,综合考虑医务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三)制定医共体人事统筹管理方案。充分落实县域医共体在人员招聘、内设机构、岗位设置、中层干部聘任、内部绩效考核、职称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权。实行编制统筹管理,根据岗位需要在医共体内实行人员统一调配。
(四)推进财务统一管理,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县域医共体内实行财务统一管理,成员单位集中核算,明确资产调剂、调拨和共享共用机制。支持医保基金向县域内医共体和基层医疗机构倾斜,落实“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措施。
(五)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发挥服务引领作用。健全机制,强化协同,落实“科包院”措施,选派高级职称骨干点对点下基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供给水平,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六)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以县人民医院为纽带,向下辐射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服务水平和政府监管水平。
(七)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托管、帮扶等形式支持基层,促进资源均衡分布。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订单定向培养,为基层输送人才。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端和紧缺人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