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设置 / 新闻宣传 / 新闻宣传

如何全面认识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2024年04月22日 11时55分

【字体:

打印本文

浏览量:

□ 本报记者 郭蕾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一周年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近日举行媒体沟通会,介绍人口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
  与会专家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对于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
  人口发展趋势符合一般规律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趋势总体上符合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应当辩证分析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了由正转负的重大转折性变化,但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2023年,我国总人口为14.1亿人,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厚莲介绍,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人口老龄化、育龄妇女和出生人口减少、初婚初育年龄延后以及婚育观变化等新老问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研究发现,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也进入了人口减量阶段,有些甚至在几十年前就出现了。比如,德国在1973年进入人口减量阶段,匈牙利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口就呈长期下降趋势,日本在2010年左右也出现了人口下降态势。”刘厚莲介绍。
  刘厚莲表示,总体上看,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具有优势、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2023年,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65亿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1244万人,比2022年增加38万人;全国就业总人口达到7.40亿人,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刘厚莲介绍,同时,我国出生人口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8岁,2035年可能达到81岁。2023年,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5亿人,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1年,人才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位居全球首位。
  刘厚莲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抚养比都在50%以下,长期处于人口机会窗口期。长远来看,中国仍有开发人口红利的潜力。尤其是在劳动力素质提升、就业结构优化的有利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有望继续提高,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升级,从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生育支持政策见效不会一蹴而就
  推动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政策引导。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主任杨凡介绍,当前,生育支持措施主要集中在经济、服务、时间3个方面:经济支持主要体现在税收、社保、住房、育儿补贴等方面;服务支持主要体现为普惠托育服务、优生优育服务等;时间支持主要体现为落实产假和生育津贴、保障女性就业权益等。
  “提起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很多人都关心政策的实施效果。”杨凡表示,“从相关研究和国际经验来看,这些政策均是有效的。目前西欧、北欧、东欧等地的生育水平均有回升,这与其出台生育支持措施是有密切关系的。”
  杨凡认为,对政策效果的衡量,不能只盯着生育水平一个指标,要有更为综合的考量。
  “近期,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不婚不育群体的专门性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婚育文化传统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些行为上表现为不婚不育或者晚婚晚育的被调查对象,大部分仍是希望结婚和生育的。有20%~30%的人明确表示,由于生育支持政策的不断完善,他们已经调整了生育计划。”杨凡表示,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其生育意愿自然会提高。但是这需要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不会马上见到成果。
  幼有所育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杨凡表示,自2019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切实履行牵头责任,会同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几年来,托育服务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服务供给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健全。“国家‘十四五’规划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列为经济社会发展20个主要指标之一。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36个,提前完成了年度进展目标。”杨凡介绍。
  “托育服务工作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构建人力资源强国,起到了基础性作用。相关研究显示,接受托育服务的婴幼儿,在动作、认知、语言、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方面都会得到全面发展。”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京津冀起点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贾雪介绍,近期的调查研究显示,托育服务的普及有助于减轻很多育龄家庭的婴幼儿照料和教育负担,解决年轻父母和部分家庭的后顾之忧,对推动社会和谐、释放生育潜能也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托育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