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13时26分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浏览量:次在帕米尔高原上,常州援疆医生沈春锋用医者仁心书写着一段跨越万里的援疆故事。作为第十一批常州援疆医疗队队长、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沈春锋以孟河医派传人的身份,带领团队在边疆书写了医疗援疆的新篇章。他常说:“让孟河医派的智慧在帕米尔高原扎根,为边疆锻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我此生最光荣的使命。”
国医馆里的“常州速度”
初到乌恰县,沈春锋面对的是全县仅有的一间20平方米的中医门诊室,年接诊量不足千人,5.8万余名群众的健康需求难以满足。沈春锋立下军令状:“必须建一座属于边疆的民族医药家园!”
在常州援疆工作组的支持下,乌恰县人民医院“国医馆”于2024年5月启动整体改造,援疆资金约500万元,改造面积达1440平方米,集住院区(含20张床位)和治疗区为一体。同年7月,国医馆正式投入运营,成为乌恰县首个民族医药服务中心。目前,国医馆已实现“未病先防、已病调治、康复理疗”等综合服务,从设计、施工到团队建设,处处体现“常州速度”。
智慧诊疗跨越山河
沈春锋创新搭建了“5G+孟河医派远程诊疗平台”,让远在常州的医生能够实时调阅帕米尔高原患者的舌面图像、脉诊数据等关键信息,实现跨越千里的“望闻问切”。这一平台还结合孟河医派海量诊疗大数据训练出的中医四诊AI体质辨识系统,为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方案。
一位牧民出现膝关节疼痛症状,通过平台接受常州中医“隔空把脉”后感慨:“原来治病不用翻雪山!”这一创新模式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成本,也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惠及边疆群众。
授人以渔:医疗队伍的“造血革命”
沈春锋深知,“援疆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人才培养始终是援疆医疗队的重点工作。”他积极推动常州—乌恰柔性援疆医疗人才交流中心和孟河医派流派推广工作站的建立,累计引进常州柔性专家40余人次,开展20余项新技术,填补了骨科、妇产科、五官科和中医科领域的空白。
同时,沈春锋通过组织业务讲座、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等活动,累计开展基础理论及操作技术培训32场次,执业医师专题培训14场。在2024年的执业医师考试中,医院16名医师顺利通过考试,创下自援疆以来的最好成绩。
沈春锋还积极推动“师带徒”模式,手把手传授技术,培养本地医疗骨干。通过外出进修和本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医院52名骨干赴常州各大医院学习,专科医疗水平和人才队伍活力得到显著提升。
健康惠民:架起“连心桥”
沈春锋带领团队深入乌恰县8乡3镇、伊尔克什坦口岸等地,开展巡回义诊送药活动13次,覆盖3000余人次。他组织的“常爱童心”项目为20名先心病儿童实施了免费救治,并成立“常爱童心·先心筛查”工作室;“光明行动”则为68名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复明率高达99%。
“常州医生,好样的!”被沈春锋团队医治的老人紧握沈春锋的手时说道。这不仅是对常州医生的赞誉,更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老人对沈春锋(左二)点赞。
永不停歇的援疆路
两年多的援疆工作,沈春锋带领团队将乌恰县人民医院从“追赶者”变为“领跑者”。如今,他正致力于推进胸痛中心建设、深化国医馆内涵、打造州级重点专科等新目标。同时,依托5G+孟河医派智能化远程诊疗平台等远程会诊中心,实现“乌恰挂号、常州诊治”,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
“援疆有期限,情谊无终点。”沈春锋在工作笔记中写道:“常州与乌恰,共饮一江水。”如今,国医馆的灯光依旧照亮高原,沈春锋和团队仍在为边疆群众的健康福祉而努力,书写着援疆事业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